​让细碎的时光绽放

      碎片化Fragmentation)一词,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,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。如今,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、经济学、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。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--百度百科


    快节奏的生活,高科技的深度渗入,我们的变得支离破碎。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,生活似乎都是拼凑。为提高生命密度,合理利用细碎的时间变成一种不错的方式。时间成了最大的成本。


    那么,碎片时间大约有哪些?我认为除了吃饭睡觉、上班等硬性时间之外剩余的可支配时间,包括乘坐交通工具、午休、周末的闲暇时光。理想状态下,假设工作、休息各占8小时,那么我们的时间是这么用掉的:

​让细碎的时光绽放

但真实的时间是这样吗?都去哪了?根据2015《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》国民大数据发现:超半数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不足2小时。事实是我们的工作时间、休息时间并不是那么乐观。真实的可支配时间其实挺少的。每天有那么多的事情,在不同的角色来回切换间,留下的更多是疲惫和细碎的时光,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。用角色饼图分析当下的时间配比,倒是不错的方式。


我们拿这段时间都干什么去了?手机。相信微信、淘宝、游戏占据绝大部分的时间。现在要是谁说手机没装这几个app,相信都会被当做异类。朋友圈点个赞,来个自拍刷刷朋友圈比看专业书、逛专业论坛、思考工作提升、学习新知识有趣多了、更有吸引力不是吗?


学习就是不一样的路。碎片话的时间我一般用来学习、思考、梳理、放空

碎片化让学习也变得更加零碎,浅而不深,广而不专。网络上充斥的这各样的信息。鸡汤与干货并存,卖东西与广告同行;林林总总乱人眼。如此庞杂信息面前我们需要锻炼辨识能力,提取自己需要的。短暂的时间适合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,探索。精准的查找。比如阅读一本书,可以用类似于主题阅读的方式横向展开,看看豆瓣书评,有个大致的了解,合适了再下手。


归类整理,化零为整,建构体系。面对庞大的信息流,需要系统的进行整理。零散学习的知识犹如散沙,细致流动性强,却无法承重。碎片时间可以进行梳理归类,建构好知识之间的联系,思考梳理。我出行一般必带书,精力足够遍翻阅,并用铅笔记录思考。有时心血来潮就用手机便签及时记录想法,训练结构化思维。


思考联系实际,学以致用。零碎的时间让学习更贴近实际。要落地,要快捷。读书、学习不外乎用。提取关键内容,思考作者表达的意思立场是否合理,更需要实践。践行学到用到。转化并分享自己学的知识。


少既是多,适当放空留给生命些许闲暇时光,给生命留点空白。留白是艺术手法。做PPT的时候我总是喜欢留一些简洁,留下足够的空白。空白的就是缓冲地带,随性的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。碎片的时间留些许给大脑休息,每天庞大的信息流的消化是需要时间的。内存太满运行慢,吃撑了很难受的,碎片化的时间饱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。有段时间工作、学习、线上互动塞满我的生活,那感觉就像无法呼吸般压抑。每天被各个微信群的红点刷屏,以致于后面有段时间对微信异常恐惧。我开始逃离微信,慢慢减少线上学习强度,限时查看微信消息,原以为会错过重要信息的并未发生。慢慢的一两天不看微信都可以,不依赖,不期待,回归宁静。


碎片时光,我想更多的思考、梳理,建构自己的体系。春节期间我想更专注于陪伴家人,用碎片化制造更多的温馨时刻,回归自己,全身心的去享受。


数据连接:重磅!微信发布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https://www.touheima.com/show/2939.html


成都富士康在线报名

声明: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,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skzzw.com/c/10178.html